新加坡华社怡和轩林清如副主席等访问

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和西加孔教华社总会

关心当地华教和华社发展情况

2017年8月21日,新加坡华社怡和轩一行七人在林清如副主席带领下,第一次来到西加,此行主要是想了解西加地区华文教育和华社的情况。团员有:谢声远、谢声群、杜国俊、林沛、邹文学、王如明六人,都是怡和轩的理事和文化组的成员。

林清和副主席一行在22和23日得到山口洋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黄锦陵老师等人接待并参观了几处华文补习所和三语学校后,24日展开了在坤甸的参观访问活动。首站来到坤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受到基金会辅导团主席陈慧珍女士、Sukarsih院长和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双方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流座谈。

会上,林清如副主席简单介绍了怡和轩的历史,当听到该社团已成立120多年还坚持存在,而且在一些著名领袖人物,如陈嘉庚先生、陈六使先生等带领下曾经作出了许多历史性的贡献,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积极发动筹款和组织南洋机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创办著名的南洋大学,多年来又不断支持文化 教育事业,年轻的老师们对于前辈的壮举都很钦佩感动。

来宾们向陈慧珍女士了解西加华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办学目标和理念,得知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目前是印尼唯一只设立汉语言专业的学院,学院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教授汉语,而是要为国家培养优秀建设人才,为各族青年铺设美好前途,坚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因此学院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教学质量。

陈女士指出,目前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日见密切,尤其一带一路的发展,促使在印尼的中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华语人才,比如前一天访问共同希望语言学院的青山企业,就明确提出该公司在中苏拉威西青山工业园的不锈钢冶炼厂目前有本地员工14.000名,中文翻译已经有500名,现在还需要200名,明年还要在北加里曼丹开设一个更大的工厂。还有已在西加道房县投资的宏发韦立氧化铝公司,也需要不断增加华语人才。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来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尤其要让西加各族青年因为学习汉语而改变生活,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国之交在于民心相通,而语言正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来宾们也很关心学院的教学情况,纷纷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生源、新生汉语程度、教学方法、教材、就业前景等等。陈娜丽副院长、眯者和陈财财二位系主任和其他老师都一一作了解答,来宾们了解了学院的各种措施,如正在进行的新生学前辅导、导师辅导制度、学生会活动等等,并参考了教材和学生作业后,对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学生的成绩给于了充分肯定。

座谈结束后来宾们参观了学院的各种设备,陈慧珍老师向来宾介绍活动照片和建校基金捐助人士时,表示很感激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并提到基金会已敦请六位热心华教人士担任学院的荣誉校董,其中有:郑年锦先生、林勤造先生、杨兆骥先生、杨金峰先生、陈洪煊先生、林秀礼先生。这些前辈大部分年事已高,但还是念念不忘华教事业的复兴和人才培养的工作,名符其实是高瞻远瞩、德高望重的华社楷模,基金会每年都会向他们报告学院的发展情况。最后林清和副主席向学院赠送了怡和轩120周年纪念文集《百舸争流》和其他刊物,大家祝愿共同希望语言学院越办越好,人才辈出,桃李芬芳。

接下来来宾们拜访了西加孔教华社总会,受到刘健源、陈得时、朱绍忠、李鸿祉等人的热情接待。大家就怡和轩和西加孔教华社总会的会务、筹集经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互相了解。刘健源先生请来宾注意西加华人的经济情况有别于印尼其他地区,指出西加华人不但有农民、渔民、店员、司机、修路工人等低收入群体,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华人乞丐。

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大家都了解到了彼此国情的不同,以致社团的活动也有能理解的差异,但大家做的都是对社会回馈的善举。

最后来宾又匆匆来到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办事处,看到该机构师资培训班学生发表在墙报上的文章,深感好奇,因为来宾中大部分是作家,很自然的产生“爱才惜才”的感情,只可惜时间有限,不能逗留太久,只能带回了陈慧珍女士赠送的《西加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十周年特刊》和学生创作的3期《桥梁》,准备仔细阅读研究。

林清如副主席总结:此次到西加收获不少,有许多前所未有的见闻,尤其华文教育在西加的发展,真的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些都需要好好记录下来,在怡和轩的特刊上发表,让更多新加坡人了解西加华人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坚持发展华文教育,培养华语人才,传承中华文化。